三伏養生
三伏天,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,最早記載于《史記》。入伏后,全國多地將會開啟持續高溫模式。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算起進入“三伏”,這是一年中氣溫最高又潮濕、悶熱的時段,同時也是人體陽氣最充沛,宜驅散濕寒,溫補陽氣的黃金時機。
科普醫生
2022三伏養生時間段:
初伏:7.16-7.25(10天)
中伏: 7.26-8.14(20天)
末伏:8.15-8.24(10天)
養生方法
1.飲食:宜清淡,莫貪涼;少油膩,多飲水。
三豆湯:
食材:紅豆、綠豆、黑豆
功效:疏肝和胃、清熱、降火。
蓮藕花生排骨湯:
食材:排骨、蓮藕、花生、姜片
功效:清熱涼血、補血養顏。
羊湯
功效:驅寒除濕、疏通筋脈。
雪梨潤肺茶
食材:百合、雪梨、胎菊、麥冬、枸杞子、陳皮
功效:滋陰潤肺、化痰止咳、清熱祛燥
暖宮祛寒茶
食材:紅糖、姜片、紅棗、玫瑰、桂圓
功效:溫通經脈,暖宮祛寒
2.運動:適度鍛煉、微微出汗。
夏日雖悶熱,但適當運動可以增強體質,帶動體內滯留的寒氣,更能提高人體對高溫的耐受力。后背屬督脈,主管一身陽氣,還可以通過“曬背”補陽。
推薦運動:慢跑、游泳、太極拳、八段錦。
注意運動后不要馬上進入空調房、不要喝冷飲,這樣會適得其反,損傷陽氣。
3.三伏灸:寒生百病,以熱治寒
俗話說“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”,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的時間,正是驅寒除濕,增強體質,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。
足三里
位于小腿前外側,外膝眼下三寸。
艾灸足三里可以起到調和脾胃、補氣養血的功效。用于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、便秘、咳嗽等,也是抗老、強身健體常用的保健穴。
涌泉穴
位于足前部凹陷處第2、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前1/3處。
艾灸涌泉穴有散熱生氣的功能,只要適用于小便不利、便秘,昏闕、中暑,也適用于老年性哮喘、腰膝酸軟無力、耳聾、耳鳴等疾病。
腎俞穴
隸屬于足太陽膀胱經,位于腰背部,第2腰椎下,左右旁開1.5寸(和前面肚臍平行的正好是第二腰椎)
艾灸腎俞穴可以很好的緩解腰痛,以及高血壓、腎臟疾病、月經不調、遺尿、精力減退等疾病。
關元穴
腹部正中線上,肚臍下三寸,約四指位置。
艾灸關元穴主要調理月經不調、痛經、盆腔炎等婦科疾病,還能調理尿路感染、消化不良等。
古有“春夏養陽”,三伏天則是一年中陽氣最勝,養陽的黃金時期。抓住這個時機養生更是調整體內陰陽、祛除體內陰寒沉疴、預防秋冬寒邪致病的不二之選。
文圖/中醫科 陳宇
校對/內科黨總支 蒲玉
編輯/宣傳企劃科 常亮